新闻动态
辽沈战役之谜:东北野战军既然啃不动长春,为何敢于南下打锦州?
电影《大决战》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:喂喂,萧劲光吗?停止攻击!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,却标志着东北战场迎来了重大转折。这个命令意味着东北野战军的最高指挥部终于调整了作战计划,从强攻长春转为长期围困,同时主力部队开始大规模南下,准备夺取战略要地锦州,彻底封锁东北的大门。这一决策正是对西柏坡方面多次来电指示的落实。
从战略价值来看,攻占锦州远比拿下长春意义重大。一旦成功,就能将卫立煌的55万大军全部围困在东北境内,大大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。但问题在于:在四平战役失利的影响下,东北野战军此前多次强攻长春都未能得手,现在转攻锦州就一定能成功吗?
让我们先看看两座城市的防守情况。长春守军由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指挥,包括6个正规师和地方武装约10万人。虽然已经被完全包围,补给全靠空投,但东野猛攻20多天仍未能取得突破。而锦州守军由范汉杰指挥,同样有6个正规师,战前从沈阳空运增援的1个师,加上地方武装超过10万人。作为连接东北和华北的交通枢纽,锦州获得补给要容易得多。
展开剩余75%从敌情来看,锦州的防守力量甚至比长春更强。如果东野主力南下后不能速战速决,很可能陷入沈阳和华北敌军的两面夹击,风险远大于攻打长春。既然如此,东野为何还敢直取锦州呢?
首先,锦州是敌军必救之地。1948年初东野整训时就提出大兵团、正规化、攻坚战的口号。但强攻重兵防守的大城市并非上策,除非到了战役最后阶段。林彪不愿全力攻打长春,除了长春防御坚固、守军战斗力强外,更希望通过围点打援战术,引诱沈阳守军出城增援,在野战中歼灭。
1947年夏的四平战役中,当李天佑、邓华即将攻破四平时,正是新六军的快速增援迫使东野撤退。但到了1948年夏,东野已今非昔比,拥有70万部队和优势炮兵,完全可以在攻打长春的同时准备打援。然而老谋深算的卫立煌始终按兵不动,使围点打援战术失效,战场陷入僵局。
这种局面显然对敌人有利。西柏坡方面因此催促东野南下北宁线。因为锦州地区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,还包括重要港口葫芦岛。一旦攻占锦州,不仅长春守军会投降,沈阳的30万守军也将难以维持。这正是东野敢于直取锦州的战略考量。
其次,锦州守军是三大据点中最弱的。虽然锦州地形利于防守,四面环山,但要塞工事多建在城外山地,需要逐个攻克才能接近城区。同时东野远道而来,后勤压力巨大,炮兵部队甚至只带了单程油料。但锦州守军的战斗力却是三大据点中最弱的。
范汉杰的锦州指挥所原本负责从锦州到山海关的广阔防区,正规军虽有14个师15万人,但分散驻守。实际防守锦州的是第六兵团,主要由重建部队和地方武装组成,战斗力参差不齐。唯一较有战斗力的滇军第93军,其主力还驻守在义县。这种兵力构成使锦州守军实际战斗力大打折扣。
最后,东野的突然南下完全出乎敌军意料。为了达成战役突然性,东野几十万大军隐蔽行军,成功躲过了敌军侦察。范汉杰直到9月下旬还认为东野只是来抢秋收,导致备战松懈。当东野突然兵临城下时,范汉杰仓促调兵的计划全部落空:义县的暂20师被围歼,高桥的暂62师被击退,从沈阳空运的援兵也只到了两个团。
10月14日总攻开始后,东野集中598门大炮轰击,仅用31小时就攻克锦州,全歼近10万守军。这场速胜连东野自己都感到意外。被俘的卢浚泉心服口服,主动写信劝告长春的曾泽生不要再做无谓抵抗。锦州战役的胜利,为东北战场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